主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积极应对防空防灾挑战强力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来源:邢台信都区 作者:程振丽 时间:2022-10-08 09:59:01
      未雨绸缪早当先,居安思危谋长远。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局部战争、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形一旦发生,在思想上容易给学生一种强烈地精神震慑,使其长期处于紧张、恐惧、焦虑不安和不知所措等情绪之中,如不及时加以疏导,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心理行为、出现心理失衡、情感脆弱、情绪偏激等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身和谐发展。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成为各级中学开展防空防灾宣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建立心理疏导机制,积极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疏导机制是中学生心理防护定心丸。首先在,现代战争突发性强,没有平时的充分准备,一旦战争爆发,便会猝不及防。其次,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也常使人手足无措。因此,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要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把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促进个人人格完善与健全,作为进一步加强防空防灾宣传教育进学校的重要任务,确保今天的事今天做,明天的事提前做,后天的事准备做,未来的事计划做,努力打造“沟通、疏导、减压”一体化,建设起适应学生紧张、激烈、危险、困难和劳累的、防空袭斗争需要的勇敢、大胆、坚定、沉着、顽强、果断、坚韧,具有能经受长期体力消耗和强大的心理负荷,而不丧失信心和意志能力的良好心理素质,做到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1、完善疏导机构。要编制完善《中学生心理防护应急预案》,健全指挥体系,落实应急力量,进一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共同做好知识和物资储备。要设立“心理援助指导小组” ,统一协调全校心理援助工作,组织培训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建立学校心理危机援助人才库,确保在需求的时候,可以迅速组织一支心理援助队伍。建立《中学生防护应急行动方案》,作为需时行动之基、平时准备之据。制定《灾后中学生心理干预方案》,排查中学生心理、精神上有隐患的人群,免费为中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救助服务等。通过采取分享报告法,告知工作者正常和异常的应激反应以及可运用的应付策略,帮助中学生将自己有关灾难的经历,从感受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理解,从而给这种经历画上句号;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后中学生的应激障碍及灾难引发的焦虑、恐惧等心理症状;采取艺术疗法和游戏疗法,通过绘画、写作、音乐等方式,让孩子“说出”灾难经历、表达情感、澄清问题和冲突,并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等等。
      2、健全疏导模式。要将中学生心理疏导纳入学校防空防灾预案,采取课堂渗透式疏导、借助传统及高科技信息手段等构建交流平台,确保中学生心理疏导多样化、科学化、专业化。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负责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设立“情绪发泄室”,配备心理疏导人员,帮助中学生解压减负。设立“心理话室”,采取电话预约、网络留言、面对面辅导和直接对话等多种形式,通过座谈交流、谈心、单独沟通等方式,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设立“知心卡”,详细列出特殊人群、有较大情绪波动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以及其他需进行心理疏导的学生信息及联系方式,并根据联系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帮扶措施等,建立长期或阶段性的跟踪管理记录,让联系对象在有需求时找得见、承包人在做工作时有方向。
      3、建立疏导制度。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完善《心理咨询责任制度》,辅导好、服务好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以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咨询资料、档案保密制度》,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发生;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值班工作制度》,保证随时接受学生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温馨、安全的环境氛围。确定《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咨询员守则》等,进一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在压力,化解精神、生活等各层面的矛盾。
      二、加强心理疏导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心理疏导教育是中学生心理防护安神剂。加强中学生防空防灾心理教育和心理防护,是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迫切需要。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冲突、思想波动、生活压力及内心矛盾等,采取提前介入预判、注重素质教育等方式,在各学校开展形势多样防空防灾宣传教育,及时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走出情绪困扰,做到心理防护专业化、宣传舆论普及化。
      1、提前介入预判。要在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详细地了解,通过学习、座谈、单独交流、教师承包联帮、团队拓训活动等方式,提前干预及时疏导,做到关心思想、关心学习、关心生活、关心健康、关心家庭。要坚持用“大道理”灌输鼓舞,用“小道理”疏而导之,注重人文关怀缓解压力,引导他们学会心理调节,及时化解中学生思想困惑,消除消极情绪,解除后顾之忧,帮助学生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对可能出现的不良状态或苗头性因素的学生、生活压力过大、感情或家庭受挫、人际关系不合、性格内向孤僻以及遭遇严重疾病、突发事件的学生,要提前介入重点关注,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开展心理疏导,及时发现纠正学生错误的、片面的思想认识,化解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烦可述、有愁可倾、有苦可道”。
      2、注重素质教育。防空防灾知识是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丰富的知识性、充分的实践性。我们要把学生防空防灾心理素质培养贯穿在整个防空防灾教育的教学过程,以及大量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心理减压知识,舒缓思想压力,锻炼应变应急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讲解预防各种灾害自救互救的方法要领,使其真正领会自主求生(或自救)与集体协作互救的关系,正确判断所处危险环境的程度和自救互救的行动意义。通过居安思危教育,使广大学生认识到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了解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心态、客观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学生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建设、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尚武精神;通过学习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性能及特点,学会防护要领,制作简易防护器材,会使用人防工程掩蔽和自救互救技能等,不断增强防护意识,提高防护素质。
      3、拓宽教育方式。要本着“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的宗旨要求,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以正面宣导为主,反面警戒为辅,凝心聚力,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自我发声,自我调适,自觉与心理攻击做斗争;突出大众传媒作用,传播主流声音,讲授心理防护知识;突出“群”的作用,针对群内人的共同特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心理防护措施;突出“短视频”的作用,更直观、更轻松、更易于大众接受,加强心理观察、疏导和治疗。要充分利用各种挂图、模型、实地录像等,将宣传和鼓动巧妙地贯穿于系统讲解的全过程,让学生掌握自救互救行动所需要的一系列科学道理和技术知识。要通过校内网站、校园广播、校报、互联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通过社会救助活动,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沟通互动等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等等。
      三、开展心理疏导演练,强力提升学生应急承受能力。
      心理疏导演练是中学生心理防护强心针。强大的生理与心理复合性损伤是现代战争性损伤的重要特征,全面提升中学生心理防护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面对突发的危机,中学生有担忧、害怕、焦虑、恐慌……这些都是灾情导致的常见心理问题,也是正常现象。但是若让他们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中,将会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要科学制定中学生心理防护训练内容、时间等,不断提高训练质量,才能达到沉着果断,应对自如,处险不惊,行动不乱。
      1、训练计划要系统化。要把中学生心理防护和干预训练纳入学校年度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的训练对象,科学选取不同的心理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学原理》《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基本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消除战争恐惧、心理调适、自救互救等内容。
      2、心理防护要常态化。要采取用“模拟练习法”提高承受能力;用“表象诱导法”增强生存信心;用“系统讲解法”强化心理防护,真正将中学生心理防护训练导向正规化、纳入常态化。要结合中学生人防实践课,以声、光、电、火等手段,模拟战场上各种火炮射击、枪弹飞啸、硝烟弥漫、震动强烈等战场效果,刺激中学生的感官;在模拟训练中要尽可能地增加突变的敌情、设置危险的灾害场景、下达自救互救的任务,增加强烈的干扰因素,以锻炼中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考验其坚强的意志等。要充分利用人防训练基地,分期分批组织中学生在逼真的死亡威胁环境下训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应对方法,达到训练目的,从而提升防空行动能力。要设置多个演习场景,针对伤员、救灾人员、未成年人等不同群体的灾后心理和生理的应激反应,运用心理疏导、心理云CT、音乐治疗、团体游戏等多种手段,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圆满完成各类目标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任务。在经过人防技能训练或完成人防实践课后,让学生们回忆以往的火灾、在建筑物倒塌、缺水、断粮等情况下,能快速转入轻松愉悦、成功胜利的情景之中,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等等,达到增强信心、鼓舞士气的目的;在操场或教室里,听到空袭警报时,要沉着冷静,关闭门窗,拉断电源,携带个人防护用具和必需生活用品,沿着应急方案制定的路线,准确、迅速到指定地点。“瞬间卧倒”训练,要在瞬间卧倒时,头夹于两臂间;双手交叉胸下,两腿并拢夹紧;双肘前伸支起,闭嘴闭眼敝气。胸部离开地面,重点保护头部。在平时要通过点点滴滴的防护训练,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宣传和演练,提高中学生的自救防护和危机处理能力,适应战时迅速转换应对模式,做到临危不惧。借鉴国内外经验,建议每位学生每年参加训练时间不少于8小时。其中,模拟训练不少于4小时。
      3、训练成果要体系化。要将中学生心理防护训练实战成果理论化、系统化,适时召开人防心理防护和干预训练理论座谈会,在全校范围内相互交流与学习,培养中学生协作精神、集体观念,形成群防合力,达到最佳防空防灾效果。要组建专门心理防护教研队伍,开展中学生心理防护研究,主要课题可包括设想、分析学生在拥挤、湿热(或阴冷和缺少照明条件的环境下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讨论话题是什么;向隐蔽人员发布信息的时机、内容、方式;工程防护设计中人体感受和体验;如何有效预防负面情绪和谣言的传播;如何树立防空防灾信心等,积极完善中学生心理防护理论和实践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城市防空袭作战环境下的随行学习、生活所具备的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言语方面等心理品质。要组织编排学生防空防灾心理防护和干预训练的教材和指导资料,不断总结和完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炼升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锻炼其大胆、镇定自如、独立、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抗疲劳的生理耐力,引导他们逐步具备理智型、果断型、顽强型、理智意志型的性格特点。
责任编辑:中国人民防空网-主编
人防图片
信阳市人民防空防汛抢险演练
鸟巢
誓言
河南省人防办在焦作市组织人口疏散演习
积极开展人民防空训练和防灾救灾演练
上海市民防核化救援队正在执行救援任务
四川省人防指挥信息保障分队
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