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新中国人民防空创立67周年。为了寻根新中国人民防空,笔者到吉安东固、赣州瑞金和兴国、上饶葛源等几个红色故地,寻访考察红军时期的人民防空设施。青山绿水中虽已散去了战火的硝烟,但掩不住峥嵘岁月的痕迹。当年用于空袭报警的土铳和对空射击的老式步枪,勾勒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人民军队的艰苦与英勇,这些实物成为我们进入红色历史时空的向导与路标,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防空事业的萌芽、初创和发展…… 第二井冈--东固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 1931年4月22日,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第二次“围剿”,毛泽东率3万多名红军从宁都秘密进入东固山区隐蔽集结。这一隐蔽就是25天。如何避开敌人飞机的轰炸?挖建防空工事是一个主要解决办法。据东固革命根据地创建者赖经邦之妻傅伏娇回忆:“毛泽东住在东固敖上时,带领军民在屋背后坡上挖防空洞,朱德、彭德怀则带领红军去锅都领修战壕。” 被毛泽东誉为“工兵专家”、“民族英雄”的王耀南将军回忆当年为总部挖防空洞的经历:“在第二次反‘围剿’时期,我和工兵连的同事在东固为总部和毛总政委挖了一个连体的防空洞。挖防空洞时,毛总政委也和我们一起挖,还和我们打牙祭,招待我们。” 朱德同志回忆1931年春:“敌人的飞机这时经常来轰炸,……因为轰炸和粮食问题,司令部在四个月内搬了四五次家。……我们还在苏区内建立空袭警报制度。由矿工们组成的工兵则为部队和老百姓修筑起十分有效的空袭避弹所。” 红军高级将领黄公略牺牲于东固,便与国民党空军航空队参战直接相关。1931年9月15日,红三军长黄公略在东固六渡垇指挥部队向兴国开进,正好一架敌机飞临东固,飞机上的机枪子弹扫射到了黄公略腹部,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于当天晚上壮烈牺牲。毛泽东闻悉噩耗后悲愤难抑,挥笔写下悼词:“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东固山区现存的防空洞群,其中最大的两处是东固养军山和敖上锅都岭战场防空洞。在东固第七纵队队部旧址边的一个山坡上,隔三岔五的挖了七个防空洞,这些防空洞高约1.5米,宽90公分左右。在东固敖上村,还留有一个专门供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使用的防空洞。这个防空洞基本保存了原样,是两个洞口相通的连体防空洞,全长约10米,高1米左右,洞口宽90公分左右。这个防空洞,距敖上毛泽东旧居仅50米左右。 赣南苏区--瑞金、兴国 1931年,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进入赣南后,将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央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对此恐慌不安,为扼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红色政权,不惜重金,从英、美、德等国进口大量的先进军用飞机。 开国将军谢良回忆:“国民党下血本,请来几十架飞机……飞机密集的程度,居然发展到空中相撞的状态。” 针对敌空军的轰炸,红军开展防空训练,并专门制定了防空号。据当时担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项英的警卫员刘恋同志回忆:“当时,敌人的飞机特别多,不断地在空中盘旋、侦察和骚扰,经常丢下一些10磅以下的小炸弹试探,发现红军,就丢下重磅炸弹,我们行军大多是在晚上,有时在白天,也戴了伪装。发现敌机,司号员要吹报警号,号音是:的的的,打打打,打的打的,的的的,打打打,的打的打。听到报警号,我们便就地隐蔽。” 1931年8月至9月间,红一方面军总部又在兴国城岗白石挖筑了防空洞。1931年8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主力返回兴国县的城岗、枫边一带隐蔽休整,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驻城岗乡白石村,红军驻在白石期间,修筑了大量防空洞。其中在毛泽东、朱德借住的农民胡祥雪房屋侧面的竹山下,也挖了一排防空洞。1931年8月底的一天,三架国民党飞机突然窜犯白石村上空,红军防空警报号吹响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和指战员纷纷进入防空洞或树林隐蔽。 突然,村里一个叫胡运来的男孩子,没有见过飞机,开始是呆呆地抬头观望,后来敌机开始“哒哒哒”扫射时,他吓得大哭起来,毛泽东见状,大步跨过去,把胡运来抱起来,带入防空洞内隐藏。 中华苏维埃政府还十分注重重要目标的伪装防护。1931年2月,一苏大召开前夕,在福建长汀城郊垒台搭架,拉横幅布条标语,吸引敌军飞机轰炸,确保叶坪一苏大胜利召开。1934年1月,二苏大召开前夕,筹备委员会采用原生的48棵大树,作为临时中央政府礼堂的支柱,树顶还特意保留了茂密的枝叶,礼堂四壁安装了众多门窗,集通风、采光、防空功能于一体。礼堂后面顺山坡修建一个可容纳千人的防空洞。二苏大上印发了《长冈乡调查》,高度评价了长冈乡防空工作成绩,并发出向长冈学习的号召。 1933年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了各级防空防毒组织,在中革军委总参谋部作战局下设防空科,领导整个防空工作,中央苏区各县、乡成立防空防毒委员会。 中央苏区还定期开展防空演练。1933年7月23日凌晨7时,中央各机关单位、各乡村、工厂和列宁小学响起口哨,男女老幼迅速钻进防空洞,红军大学防空指挥所组织部队迅速架起机枪实施对空射击。这是中央苏区组织的一次规模最大的防空演练。 红色省会--葛源 1927年冬,在“秋收起义”影响下,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在赣东北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弋(阳)横(峰)大暴动,建立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省会设在横峰县的葛源。葛源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素有“小小横峰县,大大葛源镇”之说。根据地位于蒋介石统治江浙腹地,如同插进国民党反动派心脏的一把尖刀,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为此,蒋介石多次组织进行“围剿”,并派飞机轰炸。 据《红色省会--葛源》一书记载,1933年3月的一天,三架敌机闯进葛源上空,防空眺高的号铳连响三下,示意有敌机。这时,方志敏和闽浙皖赣省政治保卫分局局长滕国荣正好走在去葛源的路上,滕国荣慌忙按倒方志敏,一架敌机呼啸着朝他们俯冲而来,炸弹随之落地,一声震天巨响,尘土四溅,弹片横飞,方志敏全身溅满了泥土,滕国荣的棉袄炸开了花。就在这一天,枫树坞村的张大娘家中了一颗炸弹,幸好躲进了防空洞,半边房屋墙倒瓦碎,梁断柱飞,地上炸出了一个大窟窿。 而据现居葛源乡枫林村的退休老教师蒋校长讲,他的父亲当时十几岁,亲眼看到国民党飞机飞到枫林村进行轰炸,敌机欺负红军没有防空武器,常常贴着树梢飞,投炸弹。 由于国民党军事“围剿”一次次的失利,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闽浙皖赣苏区的进攻,多次派出飞机轰炸省委、省政府所在地——葛源。身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方志敏,一方面布置各机关工作人员和群众挖防空洞,一方面号召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共产主义星期六劳动日,帮助群众抢修被敌机炸毁的房屋。 为防敌机空袭,早在1933年春,方志敏率等革命先辈就在葛源省委大院里挖了总长达1000多米的防空洞,其中最完整的一个防空洞位于省委机关旧址北侧,洞口高约1.8米,最宽处约1米,长约200米,主要用于省委、省政府和省军区以及当地百姓防空掩蔽。在采访中,笔者在方志敏同志卧室的床下看见一块新糊上的水泥地。据当地同志介绍,这里当时有一个暗洞,可以直通到省委大院的防空洞。几年前,因安全隐患问题而封堵。 先驱建业,光耀千秋。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型,那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人民防空也就是新中国人民防空事业的伟大预演。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沐浴着党的十九大春风,人民防空吹响了新时代征程的“集结号”。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不断谱写人民防空绚丽篇章。
责任编辑:中国人民防空网-主编
|
